“我不能让他们失望”:Kiwi浪子回头,华裔盆景专家热心传授盆景技艺
|作者:毛 芃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由此可想见,每个回头浪子的转变该有一段多么动人心魄的故事。今天给读者讲述的正是一个回头浪子的故事,而且,是一位洋人“浪子”在华社善良的人们的帮助下努力走向新生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名叫Dave Gilmore,今年(2008)33岁。14岁离家出走,16岁进入少年拘留所(Detention Center), 17岁起进监狱,17岁到31岁之间,共被判监65次。
对Dave Gilmore的采访不是在他的家中,也不是在他工作处,而是在纽西兰中国盆景协会会长杨学源老先生家中的盆景工作室。原来,Dave Gilmore 正在Bolckhouse Bay这里向杨老先生拜师学艺,学习中国的盆景种植艺术。
在Dave和杨老先生的身边,有他的妻子 Lea Gilmore女士,有负责做翻译的华人杨元勇,还有不时替大伙儿递茶送水的杨老先生的夫人陈炳玉老师。
自去年11月开始,除去圣诞节和新年期间杨老先生夫妇回中国度假,每周六下午如此这般的免费义务教学已经进行了七次。
Dave Gilmore含泪讲述过去
上周六下午,在杨老先生的盆景工作室,Dave Gilmore先生给记者讲述了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Dave出生于南岛中部一个叫Timaru 的镇子。他母亲酗酒,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遗弃了家庭,他甚至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生父。Dave有三个兄弟、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母亲同继父之间经常因为争执而导致家庭暴力。 Dave5岁时全家移居到南岛最南端的镇子Invercargill。他13岁的时候,全家移居到北岛的Bay of Plenty, 不久后又移居到奥克兰。
14岁时,仅仅读完中学Form 3的Dave 就从缺少关爱的家中出走。很快,他同一群品行不端的年轻人混在了一起。所谓“近墨者黑”,1991年Dave 16岁时,便被送进少年拘留所。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变,从17岁开始,Dave开始了进监狱如回家般的生活。他曾经有坐监18个月后出狱两天又因犯罪而被判监两年的记录。
因为感染上毒瘾,Dave完全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惩教对他不起作用。进戒毒所也没多大帮助。有时候,他觉得进监狱反倒是一件迫使自己远离毒品的好事。可是,监狱并不是安全的地方,那里总有可怕的暴力发生。Dave亲眼目睹有犯人被其他犯人残酷殴打,有人上吊自杀。
从17岁到31岁,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Dave 进出监狱多达65次, 全国的监狱差不多让他住遍了。
不知在纽西兰、在全世界还有多少人比Dave Gilmore 更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ave对记者说,他一直坚信如果从小有亲身父亲在身边,他的人生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
说到这里,Dave睛里泛起了泪花。坐在身边的妻子Lea见状急忙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安抚他。
Dave说。他24岁时,终于想办法同在澳洲的生父通上电话,没想到父亲的第一句话居然那么冷漠、无情,伤心之极的他此后再也没同生父有过任何联系。
Dave渴望正常的家庭生活。他曾同一位女士建立了家庭并生养了三个可爱的男孩。然而,孩子的母亲不幸也是一个有毒瘾的人。这样的家庭自然无法给孩子们正常的关爱。孩子的姨妈数年前将三个孩子带去了澳洲。现在大男孩已经12岁,两个小双胞胎也10岁了。
Dave说,他很思念自己的孩子。过去一年里,他通过纽西兰政府同澳洲政府联系,希望寻找到孩子的下落,到现在也还没有结果。因为需要一系列法律程序,所以恐怕还得有半年时间才可能找到孩子。
Dave 说,自己从小失去父爱,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失去父爱。他说:过圣诞节,孩子们都会收到爸爸的礼物,可是自己却没办法给孩子们送礼物。话到此,他眼眶又涌出泪水。
积极的人生变化
两年前,Dave Gilmore 的人生有了可喜的转折。从监狱出来的他遇到了在加油站工作的毛利姑娘Lea, 两人随后相爱,并于去年7月结了婚。
在采访中,Lea动情地告诉记者,她在遇到Dave之前,生活中从未出现过有沾染毒瘾的人。她现在知道了一个有毒瘾的人要真正告别过去、要从过去的生活阴影中走出来有多不容易,得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和意志。Lea说,她为自己的丈夫骄傲。她还说,同一个人建立感情关系,能够在这个人的人生低潮时陪伴他走出来非常重要。
Lea说,她很羡慕杨学源老先生夫妇能携手一生,她希望自己和Dave也能像杨老夫妻一样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Dave说他很喜欢艺术,喜欢园艺,他还记得几年前在一个戒毒中心见到前来访问的海伦卡拉克首相。首相当时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回答说想做园艺。
没有想到,正是由于对园艺的爱好,让Dave的人生产生了另一个积极变化。
遇到一群有爱心的华人
Dave Gilmore夫妇租住的房子的屋主是纽西兰亚裔公民协会主席简绍武先生。去年下半年的一天,简先生太太刘晓梅女士因故到出租屋去,意外发现整个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后花园里花草繁茂,很有观赏性。当知道这是Dave的“杰作”、当知道这个有很多纹身的年轻人其实不但主动收拾自己的花园、还帮助邻居整理花园时,刘晓梅便把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先生。不久,简先生就邀请Dave 到自己的农场去帮助收拾那里的大花园。
Dave和妻子在简先生的农场不辞辛苦劳作了大半天。完工后,简先生请两人喝咖啡。攀谈中,简先生惊讶地了知道了Dave的过去。
有丰富人生阅历的简先生决定帮助这个年轻人。他知道要让一个回头浪子踏踏实实地走上正路,一定得帮助他掌握一技之长。
于是,简先生联系上老朋友— 对中国盆景素有研究的杨学源老先生,看他是否愿意收一个洋子弟。
杨老先生和夫人陈老师原是中国江苏镇江市机关干部,1998年定居纽西兰。杨老先生这辈子从没收过弟子,现在要收一个洋弟子,还是一个有累累犯罪前科的人,杨老夫妇认真考虑了起来。
陈老师对记者说,经过了解,他们觉得Dave是一个很值得同情和帮助的人,他走上犯罪道路同他从小缺乏家庭温暖有很大关系。他 现在他愿意悔改,我们应该伸出一臂之力,给他温暖和帮助。
收徒的事情定下了,可是师徒间语言不通,所以,还需要一名翻译。于是,简绍武同一位名叫杨元勇的年轻人取得了联系。这位立志于从事促进华人社会和主流社会文化沟通和了解的小杨一口答应了,他不仅充当义务翻译,还同时兼任司机,每周六下午他要从奥克兰东区开车到中区Mt Roskill, 接上家中无车的Dave Gilmore夫妇,然后再开车到家住西区的杨会长家中。
第一次上课,简绍武先生也来了,他告诉Dave按中国的传统规矩,拜师是要给师傅磕头的。Dave一听,当真跪下给杨老先生磕了个响头。杨老先生扶起洋弟子,心里感慨万千。
翻译小杨还清楚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那是去年十一月份,天气已经暖和了,可Dave却穿着一件毛衣。小杨问Dave妻子是不是Dave感冒了。Lea说不是,是因为想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去拜师,而那件毛衣是Dave最像样的衣服。
小杨说,第一次学习结束,Dave从工作室走到满是盆景的院子,一个人哭了起来。小杨走过去劝他。他说,他实在是忍不住,因为大家这么下功夫帮助他, 却是什么都不图。
的确,Dave非常幸运地在人生转折点的时候认识了这么一批什么也不图就是希望他能好好地走上正道的热心、善良的华人。
杨老先生近八十岁了,一个眼睛失明,一个眼睛视力只有0.1,授课时,需要剪枝去叶的时候他只好拜托夫人在一边代劳。
采访中,杨老先生对记者说,人都是需要劳动的。现在教Dave盆景,教他一技之长,他以后也会有更多的机会。
那么,这个洋子弟究竟学得如何?杨老先生说,Dave学习很认真,很有悟性,他爱提问,也很能问到点子上。 另外,杨老先生还评价说,Dave夫妻对人很尊敬,有礼貌。圣诞节前,还给师傅、师母送来圣诞卡,祝二老回国旅行顺利。
其实,杨老先生心中早有一个宿愿,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有关中国盆景的知识和经验传给他人,可是无奈于年轻人都忙于学习,中年人又忙于工作。现在,有洋人弟子有兴趣来学习、求教,杨老先生只想把自己的心得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对方。
至于能教多久,杨老先生说,艺无止境,只要Dave愿意学,他就一直教,直到教不动为止。
“盆景不仅仅是一颗小树”
Dave对记者说,他把自己学习中国盆景的事情告诉了老母亲,结果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要他千万别辜负华人朋友们的一片好意。
“盆景不仅仅是一颗小树,它让我的生活有了目标,使我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Dave说。
把精力集中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对于一个已经两年没有再入狱、正努力走向新生的年轻人来说多么重要!
Dave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简绍武先生、杨老先生夫妇和翻译小杨,他对他们充满了感激,因为是他们给了他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机会。就是为了他们,他也不能重蹈覆辙,因为他不能让这些好心人失望。
(原文发表于2008年1月29日《中文先驱报》)
【职业生涯】2008:这个故事终于引起了TV3“60 MINUTES”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