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河】融入社会不是去洋人教堂同洋人吃几次饭就算的
|华人移民如何融入新西兰社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在Hamilton经商的张静河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先生是位学者,早年留学过瑞典,后来曾在澳洲读书、工作、生活过,移民新西兰之前在上海某高校工作。
张静河谈外来移民的社会融入
一、
我认为美国和新西兰是外来移民融入问题解决得最好的两个国家,就对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维护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同这两个国家相比。
所谓融入就是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同时,融入在客观上也允许多元文化同本地文化的同存和混合。
美国经济上、军事上很强大,但它强大的根本原因是能从制度上接纳外来移民、给他们发展空间、并吸收他们的文化精华。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但是美国能从法律上做出基本的规定和保障,奥巴马能当上美国总统,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新西兰是一个小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如美国,但是它的政治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保障了多民族的和平相处,奥克兰有200多个少数民族,大多是外来族群,但没有什么种族问题。
在这方面,澳洲就做不到。1997-1998年的时候,澳洲出现个极端反亚裔的汉森,前澳洲总理霍华德至少也是反共、反亚的。在澳洲,小的种族冲突时常会有。
欧洲在多元文化上做得也不怎么好,不过是欧洲人的文化教养普遍比澳洲人和新西兰人要高。
在北欧,还有新纳粹主义出现。
白人有个很大的特点,表面上都温文尔雅,但骨子里是不能触及他的个人利益的,不过,他们普遍守法,有了问题,能通过法律来解决。
二、
对于新移民来说,要融入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时间、需要经济条件、需要社会环境、需要积极的心态和主动性。
移民大多是中年人,价值观、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在30岁之前已定型了。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要适应、要改变、要入乡随俗,把当地的价值观、法律制度当作自己思想的立足点,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好的,它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有的移民来新西兰很多年,英文也说不错了,可还是一副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做派,这显然就是没有融入。
同Kiwi接触多也未必就代表着融入,融入也不是去了洋人教堂或是同洋人吃几顿饭那么简单。 有的华人嫁给了Kiwi,但是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不一样,婚姻破裂的大有人在。
只有让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所在国的基本价值观,让这种价值观很自然地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才能获得本地社会的认同、尊敬和友谊。
毛利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他们能很好地吸纳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并应用于生活当中。
此外,对主流文化要有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文化要有很强的信心。文化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受到精神上的打击。 在主流文化面前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是一种低层次的见识。
图为在Hamilton采访张静河先生
摄影/ 杨健议员
您怎么样?有没有融入当地环境?
还在努力中,这个就像学英文一样,是需要一辈子的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