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吐槽春晚了,奈何一打开电视,长达十五分钟的新闻联播式开场白,加上广场舞神曲,然后又是冯巩和徐帆,充满过时网络词语、完全没有包袱的小品,各种“红配绿”的热闹舞美,甚至让TFboys在里边都显得那么清丽脱俗,连我父母、岳父岳母这样受党教育多年的小市民,都看不下去了。
我花了四个半小时,看了一个文艺版的“新闻联播”。大家辛苦一年了,我们居然还要被逼着上“思想政治课”,这就是春晚。
连台下观众的鼓掌都变得不情不愿,真的,一个镜头切到观众,发现前排的人有好多没有鼓掌,只好迅速切换……
关于春晚的功能,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从上世纪80年代的联欢会,逐渐转向一个全国性的综艺造星平台,再到政治宣教功能。我们不用强调这个多元时代春晚遭遇的竞争,单说春晚本身的变迁,已经足够让我们对这个时代感到悲哀。
上世纪80年代,那是真正的春节联欢晚会,很多晚会的歌曲甚至是电话来点歌,所以有了李谷一连续唱了9首歌,也有了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那是真正的互动。张明敏、费翔,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诞生于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尚未承担政治任务的春晚时代。
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春晚成了造星平台,尤其是语言类节目。赵丽蓉、赵本山、冯巩、黄宏、巩汉林、潘长江等一系列语言类明星大多火爆于春晚。1988年《英雄母亲的一天》、1990年的《超生游击队》、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1996年的《打工奇遇》《过河》、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类节目在90年代前期,还有大量的讽刺类节目,讽刺电视节目的不实、讽刺超生、讽刺乡村干部的吃喝不作为、讽刺酒楼的高物价等等。然而之后逐渐转变成歌颂类的小品,这类小品以《昨天今天明天》达到最高峰,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的三驾马车,以高水平的台词功底和包袱,达到了歌颂类语言节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如果说讽刺节目在春晚上的消失,只是春晚堕落的第一步。而之后这种《走进新时代》式的歌舞类节目,则开创了民族唱法结合集体舞的先河。如果说《走进新时代》在音乐审美上还有一定可取之处,但自此以后,春晚的歌舞类节目,大多以此为范例,越来越走向空洞。讽刺从舞台上消失之后,填补空白的,就是无休止的眼花缭乱的集体舞。
不管是冯小刚还是哈文,都救不了春晚。我们知道导演组在节目选择上到底有多少个人表达的空间,如果说戴着脚镣跳舞还有些空间,但春晚已经变成了五花大绑,看着主持人在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声情并茂”,演员们辛苦半年忍饿受冻还强做笑脸,观众们则是使劲被胳肢也笑不出来。
我本以为春晚就这样无疾而终,没想到今年春晚会达到“僵尸还魂”的新高度。
如果说春晚仅仅是空洞和保守,失去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最终要么被迫拿下,要么被迫大改,结果2016春晚发挥了新的政治宣教功能,就是把“中国复兴梦——传统文化复兴”这样一条逻辑链串在一起。从前的政治宣教只是春晚的部分功能,如今已经上升到主要功能。主持人“人民日报社论”一般的开场白,加上生硬宣扬邻里和睦、建立传统式信任关系、父子情等家庭伦理式的主旋律小品,加上最俗套的红配绿广场舞、宣扬传统伦理戏曲拼盘,中华山水、华阴老腔……成功完成了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命题作文,主持人用无聊透顶的春联,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嫁接起来。
一次灌给集体的过期“鸡汤”,愣要做出满汉全席的样子来。
这种隐含的主题式宣教,恐怕是以往春晚没有的,也是春晚的“进化”。危险的信号不在于春晚的无聊,更在于这种“传统文化”的主题宣教,在公共媒体上的蔓延。
如果我们能想起1988年在央视播出的《河殇》,那时我们的主流媒体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力,把我们的“黄色文明”和西方的“蓝色文明”做了一个对比,把蓝色文明看成世界的未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同一家电视台,却在大肆宣扬传统文化的回归。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此,曾经把传统文化贬得一钱不值,如今再次奉若神明。都不是媒体的应有的态度,如果说当时的“河殇”,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遇的文化决裂。而在近十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则是一次官方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全面结合。
从现在的主流宣传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家国同构”、“二十四孝”、“弟子规”式的宣传,在形式上复兴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形成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更加稳定的秩序,从政策上,这是“维稳”策略的延续,但另一方面,已经从简单的维稳转化成国家秩序的建立。
可是,我们是否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这样的秩序和力量?我是存疑的,首先是文革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破坏,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本身,我们的定义也是模糊的。
按照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学说,这种秩序来自于“周礼”,也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封建秩序。但另一个传统,则是“周秦之变”后建立的大一统治理方式,这种“儒表法里”的统治,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推广儒家(变异的儒家),另一方面从秦以后推广的郡县制,都实现了皇权对地方的绝对统治,当然我们可以说“皇权不下县”,是指的直接治理不下县,然而科举和乡愿,在意识形态上的教化功能不应忽视。
这时,再谈儒家或者传统文化进入官方意识形态,就变得可疑起来。如果恢复周礼,显然跟当前的情势不符,如果恢复“儒表法理”的大一统治理,就需要借用董仲舒、程朱以后的儒家意识形态,这已经不是孔子的儒家了,而且在土改中被破坏的“乡绅阶层”,早已变成地富反坏右,地方精英的缺失,让这种意识形态教化变得不可能。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联播》坚守阵地,标语文化在大街小巷复兴,在抗日神剧、春晚这样的载体中,民族主义都在悄然蔓延,终于在2016的春晚达到了极致(没准还会被继续刷新)。
这就是2016央视春晚,不仅是无聊和空洞,在无聊空洞背后更是一种强硬意识形态的灌输,这是与以往春晚相比最大的不同。我不希望用阴谋论来解释这一切,但其中所反映的官方媒体话语导向,已经变得不堪,一个不到40岁的导演,制造出这样一台晚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更是这个国家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