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斯人已去,爱国卖国争论不息

中国前外交官吴建民周六(6月18日)车祸身亡的消息持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除了关于汽车安全带重要性的讨论外,大多是吴建民生前参与过的外交和政治争论的延续。吴建民是以主张“韬光养晦”,反对对外强硬而闻名的公众人物。

20

借吴建民车祸强调汽车安全带重要性的文章一般都来自汽车相关网站。在一个汽车网站的文章说: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发前吴建民坐在后座,但未系安全带,头部、颈部撞击前排座椅而遇难;两位前排的乘客因为系了安全带全部幸免于难。

虽然法律规定乘车要系安全带,但是乘车疏于系安全带仍然是中国国内道路安全的主要陋习之一。报道说,国内大多数乘客,甚至许多司机都不系安全带。中国市场上还有安全带插销这类产品,目的是欺骗行车电脑。

争论依旧

不过具有现实意义的行车安全似乎并没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吴建民车祸身亡引发的讨论绝大部分仍然是关于政治路线和主张,是吴建民生前卷入到辩论的延续。

事发后一家主要的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的报道标题是“与民粹,极端民族主义战斗到最后——吴建民不幸车祸去世”。在读者看到“民粹”,“极端民族主义”的字样后,马上就能看到排在相关报道中被排到首位的报道:“揭秘吴建民激辩罗援的内幕和全过程”。

车祸发生第二天,北京就举行了吴建民外交遗产讨论会。会上有社科院学者说“吴大使身后的影响可能比生前更大。”退休的国际问题学者资中筠女士在评价吴建民时说:“在某些情况下,主张和平比主张战争更需要勇气和英雄气概。”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新京报》在第二天也发表题为“纪念吴建民,警惕‘民粹外交’”社论。评论认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后,国家外交也发生了变化,即为经济服务,在国际上广交朋友,战争已经过时……

《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悼吴建民:中国外交界的明智之声”的文章。文章通过英国中国问题学者凯瑞·布朗说,吴建民是中国“最温和且经验丰富的资深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是中国少有的愿听异见的官员”。

上纲上线

吴建民曾经的辩论对手,被誉为军中“鹰派”代表人物的罗援和被指为民族主义代言的《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在事发后都表示震惊和哀悼。胡锡进还说:“吴大使与我有过论争,然而我相信,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

有意思的是,一些持反对吴建民观点立场的网站在发表吴建民车祸消息时也表达了“虽然不同意逝者的观点,但中国需要不同声音”的看法,似乎没有拿这起车祸做文章。不过,这类报道往往会援引大量吴建民生前引起争议的言论,然后打开评论供读者批判。

以发表强硬言论而著称的退役军官戴旭似乎不同意给吴建民“外交家”的称号,他说“外交人员能被公众认可为“家”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这个人为国、为民做了什么值得称道的事”。

吴建民逝世引发的争论也引起一些人反感。有评论说,抛开争论的是非不说,动辄进行人身攻击,给对手上纲上线的做法令人担忧。有人把罗援激辩吴建民说成是当代的岳飞秦桧之争,一些主张强硬的人被贴上“民粹主义”和“战争贩子”的标签。

(源自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