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新西兰历史上没有怀唐依协定,会怎样?
|作者: 毛 芃
今天是2月6日,怀唐依协定纪念日。
1840年的2月6日,英国的William Hobson船长代表英国王室同新西兰的毛利部落酋长们在北岛北部一个叫怀唐依(Waitangi )的地方签订了怀唐依协定签订,这一天,被视为新西兰民族诞生的日子。
怀唐依协定签订现场(网络图片)
在今天,怀唐依协定的故事在新西兰已经是广为人知了。然而,不太为人知道的是当初计划签订协定的时间是1840年2月7日星期五而不是2月6日。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历史学者的眼睛里,这关系可大了。
如果Hobson坚持原来的计划、不提前在2月6日签订协定会怎么样?很可能的结果是,新西兰历史上就没有怀唐依协定,Hobson船长空手返回英国。
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高级讲师Giselle Byrnes写过一篇《如果新西兰没有怀唐依协定会怎样》的文章。
Byrenes的文章告诉我们,历史的形成,偶然因素有时也会扮演重要的作用。
为何签约时间提前一天
1840年2月1日,William Hobson船长给各地的毛利部落首领们发了一封信,告诉他们将在2月5日于怀唐依这个地方向他们宣读英王室同毛利人签订协定的内容并且要在签订协定之前对内容进行全面讨论。
2月5日上午10点,怀唐依协定的最终文本和毛利翻译文本正式向毛利首领们宣读。之后,代表英王室的Hobson船长等人和毛利首领们进行了五个小时的商讨。在这之后,毛利首领们又聚集在Te Tii的毛利会堂(Marae)继续进行讨论,讨论一直持续到夜晚。
按照Hobson船长原来的计划,2月6日这天双方不会面,7日再继续开会讨论协议的签订问题,这样做的原因是要给毛利首领们充裕的时间以让他们彻底明白协定的内容。
然而,毛利首领们等不及了,5日晚上他们一致同意应当尽快解决协议问题,以便可以及早返回家园。除此之外,还有些让人不安的是招待这些首领们的食物快用光了。
2月6日上午,毛利首领们的愿望被告知Hobson船长。Hobson船长于是同意提前一天处理签订协定事项,但是他坚持原定的2月7号对于协议的讨论照常进行,2月6号只是收集对协议内容表示同意的毛利部落领袖的签名。当天,共有43位首领签了名。
然而,2月7号星期五那天,天气突然变得非常恶劣,根本无法开会。好在协定已经签了,毛利首领们纷纷打道回府。
怀唐依协定签订现场(网络图片)
据说,当所有对协定没有异议的毛利首领签完自己的名字时,Hobson船长同首领们握手,并一再重复地说 “He iwi tahi tatou – We are now all one people”(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毛利首领们也对此发出会心的欢呼。
如果Hobson坚持原来的计划、不提前在2月6日签订协定会怎么样?很可能的结果是,毛利人照旧离开怀唐依,协定没有签,Hobson船长空手返回英国。
怀唐依协定签名(网络图片)
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如果Hobson船长空手返回,那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历史学家们认为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
- 毛利人可能继续作为自治的部落和政治实体掌控着新西兰;
- 英国可能通过武力入侵新西兰;
- 新西兰也许成为法国领土或是美国领土;
- 英国只是在英国拓荒者定居的区域进行殖民管理,毛利人在他们自己生活的区域实行自治管理,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怀唐依协定的签订,毛利人今天不会在新西兰国民共同遵守的的法律之外还享有特权。
一、毛利人可能继续作为自治的部落和政治实体掌控着新西兰;
如果第一条可能性成立的话,毛利民族主义者将会是最高兴不过的。然而,当时的史料证明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当时大英帝国的疆土横跨世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新西兰的自然资源是如此丰富,不大可能免除来自外部世界的某种形式上的殖民化。
另外,自18世纪末,毛利人就开始同欧洲国家有贸易往来。19世纪初,有不少欧洲传教士深入到毛利部落进行传教。总体来说,毛利人渴望同欧洲交往,不论是对欧洲人和欧洲的技术,他们都很有兴趣。
历史学家认为,毛利人也许是在无意之中帮助促进了本土的殖民化。例如,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在1840年前,就有许多毛利部落表现出对采用英国式法律秩序的兴趣;同时,用自己的土地同外部世界进行贸易也已经出现。
二、英国可能通过武力入侵新西兰;
从历史上来看,第二条也不大可能发生。同新西兰进行贸易、在纽西兰水域作业对英国来讲是已经是非常受益的事情,英国没有必要再冒险同毛利人打仗。另外,毛利人“非常好战”的传说在当时已经非常流行,史学家已经发现一些当时的英王室不愿通过武力入侵新西兰的证据,也许英王室认为同毛利人打不起。
三、新西兰也许成为法国领土或是美国领土;
同样,第三种情况听上去吸引人,但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虽然James Clendon在1838年就被任命为Bay of Islands(岛屿湾)的美国领事, 虽然法国1840年在Akaroas建立了拓荒者家园,美、法两国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否有能力将一股泉眼挖成一口深井遭到史学界人士的质疑。
四,英国只是在英国拓荒者定居的区域进行殖民管理,毛利人在他们自己生活的区域实行自治管理,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而第四种假设,即英国在新西兰进行有限度的殖民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早在1837年,Hobson船长就建议英王室在新西兰的一些地方实施管理,就像英国当年在印度建立“贸易工厂”时做的那样。他建议英国同毛利人达成协议取得对一些地方的管理权,而这之外的其他地方则由毛利人自主管理。
历史学家Paul Moon说,历史证据证明英国殖民办公室(Colonial Office)当初制定协议的初衷是允许羽毛尚未丰满的英殖民地采用英王室法规,而毛利人不受英国法律的管束。
然而,后来情况有了变化。1839年,英国殖民办公室的官员认为英国应当对新西兰的毛利人和英国人承担起相同的责任,新西兰的全面殖民化因此成为“不可避免的步骤。”
如果当初情况是按照最初协议设计的那样,即毛利人在新西兰一些地方享有自治权,这种自治能够持续多久会是一个问题。因为许多毛利部落愿意用自己的土地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易。长期以往,毛利人土地换光了,毛利人的自治权力有可能会消亡。
而这一切对今天的新西兰意味深远。如果当初毛利人自己掌管自己的土地,那他们今天在就历史不公所进行的索赔斡旋中会处于非常弱势和不利的地位。他们的地位实际上可能同那些“没有协定”的加拿大和美国土著居民的地位差不多。
《新西兰也可能会是这样》
如果把1840年2月6日怀唐依协定签订的日子算作新西兰民族诞生的日子,新西兰的历史到如今也还不足200年,还是个十分年轻的国度。然而,就是这么个年轻国家,其发展史上不乏一幕幕在史学家们看来是有重大意义的、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
新西兰历史上的一些大事件对本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早已被很多学者所研究和著述。不过,维多利亚大学2006年出版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新西兰也可能会是这样》(New Zealand as it might have been),这本书独辟蹊径,从“如果这一事件没有发生”或是“如果这一事件不是这么发生”来探讨一些大事件对纽西兰历史的影响。
《新西兰也可能会是这样》一书共有15个题目,比如《如果没有怀唐依协定会怎样?》、《如果我们1901年加入澳大利亚会怎样?》、《如果全黑队1981年没有赢得最后一场比赛会怎样?》。该书以一个新视角看待纽西兰历史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从维多利亚高级讲师Giselle Byrnes撰写的“如果新西兰没有怀唐依协定会怎样”一文,就是这本书中其中一篇。
(原文发表于2007年1月14日《中文先驱报》,本文有修改)
来了十几年,年年被这个话题纠结。其实,纠不纠结,历史都会往前走。那些哈卡,那些硬要你孩子学的毛利语,到底有什么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