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游泳不能毕业” 清华新规起源自哪?
|北京清华大学出台新校规,说”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引起舆论关注。但这条新规定其实源自老清华的体育传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近日,中国媒体纷纷报道,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清华学生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游50米才算达到要求。如果不能达标,就必须参加游泳课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报道说,实行新规定,是为了解决中国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问题。
消息一出,立刻上了微博热搜榜,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有些网友支持清华的举动,认为”现在中国人普遍体质太差了,不是太瘦就是胖子”,有必要重视体育。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样的”硬性规定”感到不解,认为游泳好不一定能拿”诺奖”,这样的规定会”扼杀人才”。
针对社会上的争议,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对中国媒体说,”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并不是新要求,而是1919年制订的清华老校规。
民国时期的清华为什么会制订这样的校规呢?
清华创建于1911年,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当时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与美国的大学生活顺利接轨,因此学制深受美式教育的影响。
清华学校1912年就设立了体育部,而且很快组建了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棒球队等。
1913年上任的周怡春校长提出”三育并进”的教育思想,重视”德智体三育”,致力于培育”完全人格”。
为了防止学生变成四体不勤的书呆子,校方于1914年实行”强迫运动”,规定每天下午4点到5点之间,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来,所有学生必须着短衣进入运动场运动。
1919年,清华巨资兴建的新体育馆建成,体育课成为必修课。校方规定,体育不及格者不能出洋留学。
这个规定可不是虚张声势。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吴宓,只因跳远跳不过12英尺的及格线,被扣了半年,通过之后才得以出国留学。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当时游泳没有过关,补考时拼尽全力游完全程,才得以毕业。
除了受西方体育教育的影响之外,清华师生”耻不如人”的精神也是该校重视体育的重要原因。
民国时期的清华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后来回忆说:”我初来清华时教化学,对体育也很关心。有一次,跟校长谈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问题。因为有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
谁能想到,近百年后,中国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成为令清华校方头痛的难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竟是回归百年前的民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