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术界反弹 《中国季刊》300篇被删文章恢复发表

面对学术界压力,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的网站重新发表《中国季刊》被删除300多篇文章。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出版社隶属剑桥大学 PA图片

 

在此之前,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的网站删除300多篇在《中国季刊》发表的文章。不少学者表示,此次事件将会打击学术自由。《中国季刊》总编对中方做法深表关注和失望。

《中国季刊》总编提姆‧普林格莱(Tim Pringle)发表声明说,“经过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官员会晤,《中国季刊》被告知,剑桥大学出版社打算在其中国网站立刻重新发表被删除的文章。”

他说,“《中国季刊》将继续发表文章,并采用严格的双盲同行评审机制(Double-Blind Peer Review),不考虑文章主题和敏感性。”

此前,提姆‧普林格莱发表声明表示,“我们对中国进口机构删除该季刊300多篇文章和书评深表关注和失望。我们还要指出,这一限制学术自由的做法并非孤立举措,而是在整个中国社会继续实施限制公众参与讨论空间的政策。”

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负责出版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中300余篇包括六四、文革、西藏和台湾等敏感话题的文章从剑桥大学的中国网站上撤下,立即引发学术界的反弹。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专家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日前发起请愿活动,希望剑桥大学出版社及学术界面对中国审查时,要挺身而出。至21日已有逾300人参与联署。

包定表示,在中国各大学聘用越来越多外国人之下,当局担心”这些大学在意识形态上不会遵守北京希望他们说出来的思想”。

请愿书指出,学术界相信言论自由和公开交换想法和资讯,”中国尝试对不符合其喜好的文章主题进行审查…相当令人担忧”。

请愿书表示,如果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相关期刊,对中国政府的要求让步,学界和各大学保留反对他们的权利。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当天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季刊》虽在国外发行,但在中国设立了一个服务器。文章作者强调西方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西方媒体可以批评这些西方机构”没骨头”,为中国市场的”五斗米”折腰,而不是批评中国;强调中国有关部们依法行政,无可指责。

《中国季刊》
《中国季刊》扮演介绍有关中国最尖端的知识的角色CUP

学者反应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在微博上说:“《中国季刊》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者在中国设有服务器,而且跟中国有商业往来。这大概是国外一流中国研究期刊,难以抗拒这种审查要求的原因。从顶级中国研究期刊开始,接下来,我们应该会看到更多国外中国研究期刊,凡是跟中国有商业往来的,都会在”中国审查”面前脆弱不堪。”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及社会学系教授杨国斌也在微博发文:“当代中国研究最重要的国际刊物,受到如此限制,情何以堪!闻所未闻啊。国内不是在推进当代中国研究吗?怎么推进?”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历史系博士生韩晓明(Jonathan Henshaw)对BBC中文说:“中国闭屏网站及限制得到资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持续一段时间。限制取得论文及著作,对中国学者不公,而且对学术交流及研究有负面的影响。”

美国人权组织“自由之家”的莎拉‧库克(Sarah Cook)对BBC中文说:“这明显反映当局加强对重要的学术来源的审查。”

“近年中国加强收紧学术自由,这次事件亦符合这样的潮流。”

中国政府屡屡屏蔽其视为敏感的网站,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路透社等新闻媒体。而在上周五相关消息公布前,读者范围更小且收费较高的海外学术刊物似乎一直没有遭遇审查压力。

(BBC)

布朗湾Victor公寓:能看得见海景的房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