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士谈贸易战:中美都想摆脱对彼此的依赖,冷战格局大幕揭起

【编辑前言】华盛顿4月3日建议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关税增至25%,并公布了一个产品清单,内容包括美国301调查认为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中国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和医疗产品。
···
2018年4月4日,北京方面宣布将对价值50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份对美国106项产品征税清单包括大豆、黑豆、棉花、各种肉类、酒类、烟草、汽车、化工、小型飞机、航空器。
面对火药味逐甚为浓厚的中美贸易战,毛传媒请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的高宏志博士进行了分析。  


中美都想摆脱对彼此的依赖,

冷战格局大幕揭起

作者: (惠灵顿)高宏志

高博士

一、美国产业调整和国际供应链调整会加速

美国对500亿中国产品开长长的征税清单会对美国进口供应链造成深远影响,美国进口商会因此加速在东南亚和其他新型工业国寻找中国制造的替代品。一旦替代品形成规模,美国会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美国严重依赖中国,尤其在低中端制造业。但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已经越来越清晰,就是“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是美国长期贸易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就是说贸易战加速了美国的产业调整和国际供应链调整,遏制中国的大战略更加清晰;欧日韩澳随后就会跟上。

贸易战和战略上的角逐已经不是箭在弦上,而是第一支箭已经发出,下面就是各自找盟友开始持久战。

对川普和美国“利益优先”的战略思维来说,贸易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美国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发展美国能控制的国内和国际的产业链(包括创新和生产)。

西方和中国的战略竞争关系从此次贸易战中清晰确立,冷战格局的大幕揭起,这很可能促使中国的资本加速逃离。

二、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贸易战吗?

中方号称贸易战势均力敌,惩罚关税针对的进口额是相同的,但是持久性如何就要看看贸易战各自的类别了,看看谁能短期内找出替代品,一旦替代品形成规模,那贸易战的杀伤性就真正显现了。

中国不进口美国大豆是可能的,美国汽车和化工品都有他国替代,因此中国这次并没有伤自己的筋动自己的骨,也就是说贸易战还是处于应战阶段。

其实,任何国家的资本都不喜欢贸易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西方资本市场是完全开放的,资本对贸易战的反应可以清晰的显现和监测。如果道琼斯和纳斯达克不因为中美贸易战彻底转熊(也就是说有升有降,维持平衡),就说明美国产业界充分吸收贸易战的负面影响了。因此,美国的实力是相对容易评估的。

中国的实力没有人知道,因为市场信息不透明,政府决策也不透明,到底贸易战是争面子(给公众看的)还是争里子(像美国一样借贸易战做产业和国际国内产业链调整)很难判断。

三、围绕高科技领先的贸易战

中国新的国家战略也越来越清晰,就是要摆脱对美国的高科技的依赖。

高科技上的竞争双方优劣势是非常清楚的。美国高科技是靠自由资本例如微软、谷歌、苹果、特斯拉;而中国发展高科技只是靠国家资本。

国家资本发展高科技用于发卫星、研究导弹是有优势的;但是民用的、市场导向的高科技发展,自由资本是有明显优势的。在商用高科技领域,美国不知道领先中国多少年。这场围绕高科技领先的贸易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致命的。

四、贸易战对中国最大的杀伤力是什么

贸易战对中国最大的杀伤力就是资本(包括国际和国内资本)对中国的投资信心下降,这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和市场培育会有巨大的冲击

贸易战可能会加速中国国内的资本产业界的恐慌,尽管这种恐慌不敢公开表达出来,但是人们能做的就是脚底抹油抓紧开溜。

实业界的退却,会促发政府更多的干预市场和股市;懂市场、懂实业和资本的人会感觉更忧心和无助。

现在,美国资本界也越发担心中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整体贸易格局的影响。西方在中国的投资利润回报降低、政治风险加大的根源还是在于政府的干预和把控;因为在中国,资本和市场并不是调节资源的主要手段;结果就是外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

美国资本界虽然不赞成川普搞贸易战,但是从战略上,这些美国和国际资本都在重新评估对华投资风险。

贸易战确实是川普的利器,对中国国内的资本,实业和政府政策经济走向有深远影响。

五、实质是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抗

中美贸易战实质是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自由资本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之间的对抗。

中国梦可以由政府宣传,但无法用民粹来打造。中国梦的实现是建立在资本和产业界支持的基础之上。然而,中国政府对资本总是不放心的,因为理性资本(不是官僚和红色资本)只相信创新,技术和市场,其他因素都是可被效仿或替代的,包括政商关系,都是不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非核心因素。

贸易战其实放大了政府与自由资本的利益差异,甚至是激化了二者的“分道扬镳”。贸易战的表面是中美关系,实质是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自由资本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之间的对抗。

中国的《环球》呼唤国人团结起来应对与美贸易战,主观意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想中国近代史上历次对外冲突,“团结起来”说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为什么“团结”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根源在于利益。民粹为什么救不了中国?因为民粹在掩盖国内各种利益的失调。

中国内部的利益在表面“大一统”中一直在被压制、分割和割韭菜;在资本和产业利益上就是创新、探险资本没有得到政府的充分保障。

中国还有另一个饱受西方学者和媒体诟病的就是劳工权益。没有充分保障劳工权益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产业优势正在挤压西方成熟经济体已经完善的劳工制度。两个经济体在劳工权益保护上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两者之间的竞争会是公平和持久的吗?

小 结

中美贸易战的背后是体制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甚至是文明的冲突。贸易战对双方来说都不是目的,都是手段。问题是两种体制在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中,哪个是主流呢?哪个会获得中间国家的效仿呢?

贸易战总会结束的,甚至是很快。它对中国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刚刚开始!

希望通过此次贸易战,中国政府能够意识到创业资本,知识产权和市场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