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为何华人电工不加入主流电工组织?
|新西兰以后大型建筑项目会增多,华人电工需要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来适应这一需求,如果有一个组织来帮助大家,的确好。 – 陈旦
8月5日,毛传媒发表了一篇介绍新西兰华人电工协会举办讲座的文章 【采访】华人电工协会会长曾向华:希望增加同行间沟通、提升业务水平。 文章发表后,一些读者朋友对此、对华人社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娜塔莎:其实这个华人协会、那个华人协会太多了,去了新西兰,为什麽不加入新西兰人的电工组织呢?虽是新西兰的事儿,但全世界都一样,华人组织名目繁多,需要这样吗?
毛芃:华人电工有自己的行业特殊性,他们面临的处境、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共性,如Bernny 曾向华会长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所说,“因为语言问题、我们过去所接受的教育和过去的工作经历,我们同新西兰本地的行业要求在接轨上可能不是接得那么好,对一些法规了解的不太够,所以觉得需要建一个桥梁,一个成为华人电工与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力通讯服务部门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华人电工利益的代表。”
所以,华人电工成立一个行业组织是有这个需要的,组织起来会更有效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当然前提是做会长的需要很多付出,真心愿意为大家服务。
夏先生:华人社区需要各行业协会规范,与本地法规接轨,不少同乡会就是附庸,吃喝玩乐,乱象丛生。
陈旦:对华人社团也要具体分析,有为一己私利发起的;有经某种“授意”组建的;也有为社会或华人特殊需要或起桥梁作用应运而生的。在新西兰,社团只要合法都可以存在。我个人只支持第三种。
华人电工利用协会力量取得有经验人士帮助(像文章所报道的8月4日的讲座),规范自己的工作,这是值得鼓励的。据我所知,也是有这方面的需求。
墙头草:专业人士组成的协会,比较容易把规则定好,大家也会更习惯遵守规则。
只有在有专业技能,有组织能力,有服务精神和对未来有愿景的人出现时,这个协会才能有希望。
陈旦:新西兰以后大型建筑项目会增多,华人电工需要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来适应这一需求,如果有一个组织来帮助大家,的确好。
孙丽莎:赞成华人专业人士加入新西兰主流的专业组织和协会。不赞成华人另外成立自己的专业协会。
考虑到语言、文化、沟通的方便,可以在主流专业协会下成立平行的小组,协助沟通。
洋人的专业协会不是光靠某个有钱财的专业公司或老板支撑。不是一年开个会这么简单的。一定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日常工作,有懂法律,懂财物,懂公共关系的工作人员运营。
会员费就是用来支付这些人和行业协会的运行的。
Chris YU: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圣经说的很清楚。其实洋人也差不多。所以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
墙头草:关键是人,而不是事。只有在有专业技能,有组织能力,有服务精神和对未来有愿景的人出现时,这个协会才能有希望。靠谱的人干靠谱的事。一群靠谱的人,选出了一些靠谱的带头人,能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
陈旦:20多年前,我曾经做过“中文生命线”的第一期义工。最近较深入接触了一些年轻新移民或正在办理移民申请的人,意外发现这些人虽然比我们当年经济状况和英语水平普遍要好,但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点不少,有的还很严重。然而,他们对主流的NGO(非政府组织)或团体的了解不多,也不大会去接触。设想,如有类似主流的/或其分支机构但针对华人的团体,在帮助有需要的华人方面可能会有效得多。
高宏志:新移民在融入新环境方面,可能需要“老”移民的一些辅助。这方面确实值得关注。
Bernny曾向华(华人电工协会会长):我们成立这个协会的时候其实大家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由于没有统一起来,所以成立两年基本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今年以来的几次会议大家基本放弃了功利的想法,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大概就是我那天接受毛芃采访说的那些想法。
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需要参与者在时间精力上作出相当大的可能毫无回报的付出,所以我确实有点担心不知道这样的协会可以走多远。
丽莎提到法律、财务、公关的专业化的问题我觉得很值得借鉴,在合适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至于是否加入现有的主流协会,协会的例会上曾经有过讨论,我们以协会的名义有加入master electrician的想法,但一方面现在成员的人数还不是很多,没有太大的bargaining power,另一方面加入费用不低,这对于大部分比较小规模的业者吸引力不大。
所以考虑暂时还是大家自己决定自己是否加入。我们协会是有两个成员是加入了的。
另外,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些问题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一些大家完全想象不到的新经济模式解决掉,一些手机平台正在酝酿之中,行业协会可能会被这些平台本身的管理制度及配套的法律、财务支持直接取代掉。
我有时甚至想,今后可能政府也会被这样的东西取代掉。它的管理效率可以比现有的制度高很多,但正如大家所讨论的,谁在做这件事和用什么样出发点去做这件事会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我对这种发展模式其实是有点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