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西方大学是教授治校:海内外博士谈论文造假
|海之风博士
我的感觉是西方大学是教授治校。教授群体对学术的追求会让人们对造假行为深恶痛绝,造假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七月博士
桥博士
感觉现在不管国内国外,对学术造假都是深恶痛绝、人人喊打的。为啥现在大家能把一些人的问题揪出来,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如果大家不在乎什么真假,这些也就不能成为大新闻被屡屡揭露。
当然可能也分代际,不少年轻学者在海外接受学术训练,知道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不然迟早付出代价),是会比以前好一些。
但具体情况还得等未来证明,因为科研压力、职称压力等都是实实在在作用在人身上的,“捷径”带来的所谓好处有时也是实打实的(近期可以看到的头衔、待遇等)。
所以有时也是一种个人选择,看你要的是什么。从社会氛围来看,如今国内学术圈和国外是类似的,一旦出现学术诚信污点,基本等于判了学术死刑,再无翻身之日。
路博士
1949后政治与学术搅在一起几十年,造成了假大空虚和急功近利的风气;同时与西方世界科技前沿的人为隔离使得正常交流渠道严重堵塞,故而抄袭和山寨成为不得不的习惯。
改革开放后,虽然学者们开始避免直接抄袭,但是对于抄袭、一稿多投、贡献署名等学术规范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研究方法上的混乱,造成绝大部分中文发表的论文和小部分发表在国外出版物的论文不具备必要的原创性、遍布学术瑕疵甚至就是包装出来以欺世盗名的。
随着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加,西方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慢慢渗入中国,原创性论文也逐步增加,但是由于许多导师本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产品,加上俗务缠身、耽于名利,而且带的研究生数量过多,论文署名时完全没有精力把关,但职称延聘和学生毕业都需要论文指标考核,导致抄袭或包装发表或一稿多投现象在中文出版物屡见不鲜。
有些这样的论文居然也能逃过审核,出现在国际期刊上。这是因为实验数据的获取常常需要依靠学者自己的integrity来faithfully把关的,就好像头顶三尺有神明的监督,而这正是中国学者最缺乏的。
具体到曹雪涛,86年大学毕业,硕士博士都是大跃进式在国内完成,92年已经破格晋升为教授,而且还是在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基础医学方面,其本人学术训练之薄弱可想而知。大多数中国学者就好像中国的官员和商人一样,原罪、陋习、劣迹都有,如果赚了便宜还不低调做人、忏悔中勤擦屁股,还要继续飞黄腾达张牙舞爪,那么其学术瑕疵就总会被暴露出来的。
如果在国外,出了这样事情早就辞职甚至离开学术界了。
左博士
国外偶尔也有学术造假。2005年,诺贝尔奖得主“老巴”(David Baltimore)当加州理工学院校长的时候,他手下一博士后写了几篇论文,“老巴”没仔细研究就同意去投稿了,文章署了那位博士后和“老巴”的名。
论文发表后被人发现其中有假,“老巴”听说后就辞了加州理工学院校长职位。加州理工调查了一番,结论是那个博士后负全责。这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事,因老巴地位崇高,所以当时这事成了新闻。
桥博士
在国内学术打假需要实名,这把很多人给拦住了。很多人觉得打一两个人的假,没必要把自己也搭进去。
路博士
海外一些学术论文发表之前,会有peer review,请同一领域其他专家学者阅读评审。国内现在也搞peer review,但很多是虚的,导师都没时间看自己学生的论文,审阅就是让研究生看看。
桥博士
国内一些好的中文期刊是在执行peer review政策,毕竟期刊也需要口碑。但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博士
国内大学的官僚管理体制会让官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学问;但是这些官僚又要权和名双收;因此利用研究生发文章就是一个捷径。
有朋友问,国外大学的校长也是公务缠身也有权力啊?区别是,西方大学(重点谈我熟悉的新西兰大学)大学校长一旦走向行政岗位后或者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后,不会刻意追求学术名气。
第二,学术造假要有土壤;要有默许。官不举,民不咎;上面获得政绩,下面获得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中国同行造假或者在数据处理不严谨方面我已经听了太多。像南开大学校长这样的传闻,对国内学界声誉的杀伤力是很大的,因为国际合作必须要有基本的信任(也就是诚实,可依赖)。
幸好,现在关于这样的负面丑闻还不是铺天盖地;然而,体制和文化如果不彻底反思,造假还会继续,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漂泊白云:就学术而言,改革比文革的破坏还严重,文革时期学术表面上的荡然无存,但许多知识分子的大脑都在思考自己有关的学科的东西,文革一结束,所谓科学的春天来的时候,还都是真东西。随着改革的到来,许多人把学术当作升官发财的一条路子而已,学术腐败和造假和官场一样,都是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