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著名大提琴家王健:音乐是灵魂的歌声
|-人物专访 –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王健
“ 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长盛不衰,因为它们同人类最深邃的情感有关。” – 王 健
–
王健演出照片
–
独一无二的音乐之路
–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在西方放映后引起轰动,它让世界看到中国文革后的百废待兴和其中蕴含的生机。影片198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
好运气随之而来。因为这部影片,王健在热心的香港商人林寿荣先生的帮助下,16岁那年去耶鲁大学求学,后来进入世界知名的音乐学府朱丽亚音乐学院深造。
–
王健17岁尚在求学期间,就在经纪人公司的安排下开始了职业演出。当年在著名的纽约卡内基音乐会厅里,就曾回荡过这位中国少年美妙的琴声。王健也成为第一位与代表着古典音乐最高水准的唱片公司-德意志唱片公司(DG)签约的中国音乐家。
–
大提琴家王健
–
从那时起至今,王健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在几乎所有世界著名的音乐厅演奏过,如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巴黎香榭丽舍大厅、卢浮宫、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和悉尼歌剧院。
–
同王健合作过的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东京交响乐团等全球几乎所有著名的交响乐团。
–
每年,王健要在世界各地演出四、五十场。
–
2010年4月,他来到奥克兰演出。
–
–
采访王健
–
毛芃:听说您四岁就开始学琴,能否介绍一下小时候学琴的情况?
–
王健:我是四岁开始跟我父亲学琴的,我很庆幸有一个很懂孩子心理的父亲,他知道小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上,所以他只要求我每天练5分钟,但在这五分钟里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去练。
–
我小时学琴的时候没有像样的大提琴,父亲把一个中提琴绑上根筷子倒立在地上让我当大提琴练。后来我长大了些,父亲就画了一张大提琴的图纸,找了个木匠照虎画猫, 做出了一把琴,我就是拉着这把自制的琴,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
毛芃:您在1979年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演奏过大提琴,这部片子还在198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请问这件事对您的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王健: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斯特恩带着一个摄制小组来中国,对中国进行文化探索,他们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拍摄了学习音乐的孩子,因为事先听说过我,就把我拍入镜头,影片结尾就是以我演奏大提琴来定格结束。
–
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的王健
–
后来,香港大昌贸易公司总裁林寿荣先生看了这部影片,就主动写信同我联系,要资助我去美国学习。林先生非常热爱音乐,他还是个乐器收藏家。
–
我是八十年代中期16岁那年去的美国耶鲁大学。后来,又以全额奖学金进入朱利亚音乐学院。
–
林先生不仅资助我去耶鲁学习,还将自己珍藏的一把17世纪制作的名贵意大利琴送我使用。
–
林先生对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肯如此热诚帮助,这种慷慨和善良让我非常感动。
–
因为在中国拍纪录片,美国小提琴家斯特恩早就认识了我,他知道我到美国后,就介绍我认识音乐圈中的朋友,包括经纪人。我17岁时,也就是到美国的第二年,就在经纪人的安排下开始了职业演出。那时候,与马友友在同一家经纪人公司。
–
美国小提琴家斯特恩
–
记者:斯特恩也帮助过其他有音乐才华的美国之外的年轻人吗?
–
答:是的,他是犹太人,他帮助过许多以色列的年轻音乐家。
–
记者:您这些年来同世界上顶尖的交响乐团和指挥都有过合作,1995就签约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顶级水平的德意志唱片公司(DG);还数次获得过美国格莱美音乐奖提名,请问您下一步还有什么新的目标吗?
–
答:演奏音乐不同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有一个又一个答案需要解答。演奏音乐是永远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中,同样的曲子,与不同的乐团合作会有不同的效果,就是同同一个乐团合作,每次的演出情况也会不一样。这也是演奏音乐的魔力所在,总是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所以,能做的就是享受这个过程,并且保持最佳状态。
–
记者:对于一个华裔背景的音乐家来说,是什么使得您在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上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深受欢迎的大提琴家?相信就演奏技巧而言,优秀的人很多。
–
王健:演奏技巧高就像是一个人有很大的词汇量,但是单词量大,不一定就写得出好文章。西方古典音乐其实是用另一种语言、一种音乐的语言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来展现一种高深的精神境界。掌握了这种语言,你才能理解古典音乐表现的精神世界,并通过你的琴声再现你对它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是不一样的。
–
音乐语言不同于小说语言,它没有语种的不同和国界的限制,因为人类说到底,可以在语言、肤色、文化、生活习惯上有所不同,但最深层的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人类的情感和人性,而这些已经被西方古典音乐家在几百年前通过他们的音乐表现到了极致;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长盛不衰的原因,因为它们同人类最深邃的情感有关。
–
大提琴家王健
–
毛芃:您录制过全套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您最欣赏巴赫是吗?
–
王健: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6首》是大提琴的经典作品,古典音乐家中专门写大提琴曲的不多。
–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有崇高的一面,我喜欢巴赫,因为巴赫的音乐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最崇高、最圣洁的那一面。
–
古典音乐是非常严肃的东西,不同于流行音乐是为了让人娱乐、消遣。记得一次在中国接受采访,一个记者问我为何演出时那么严肃、没有笑容。唉,这样的问题真不好回答。首先,得明白古典音乐是什么。
–
大提琴家王健
–
毛芃:您这些年常回中国演出,总体来说,您认为中国的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在什么层面上?听众欣赏古典音乐的水平又如何?
–
王健: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比起来,中国的交响乐团还是有差距,但这些年来进步很快。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外国乐团去中国演出,看得多、听了多了,自然会受影响,有助于水平的提高;不像几十年前,外国交响乐团来演出是件很了不了的事。
–
不过,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严肃的音乐,音乐是为了娱乐。过去演京剧是在茶馆里,台上有说有唱,台下有吃有喝,高兴的时候还大声叫好。中国人喜欢热闹,缺乏“肃静”的的观念,只要是华人聚集的地方,就少不了大声喧哗。这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缺陷。
–
古典音乐是严肃音乐,但中国人现在普通缺乏对严肃认真的追求,人们过于浮躁,可能是过去多年艰难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养成一种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以此麻痹自己。但是一个民族长期缺乏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是不行的。
–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王健
–
毛芃:中国许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琴,新西兰的华人家庭也不例外,您对这些琴童的家长有什么建议吗?
–
王健:中国人的一大优点是上进心特别强,不好的一面就是喜欢不切实际地同人攀比。别人的孩子学琴,那我的孩子也得学,这可能会导致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成名,那不如送孩子去好莱坞演电影;运气好了,也许会成为童星。你可能认为这种可能性太小,但实际上,指望孩子通过学琴成为大音乐家的可能性更小。
–
中国现在有3千万琴童,全世界顶尖音乐家有多少?大提琴方面也就是15个左右,小提琴家也就是二、三十个, 钢琴方面也就是五、六十个。
–
不过,你如果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音乐提高自身修养那是很值得鼓励的。音乐会让人产生对美的追求,这个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对美有追求,那么就会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样的人会比较生动、优雅,有自信,对他人也会有吸引力。
–
总之,鼓励孩子学习音乐是件好事,但是不要给孩子不切实际的压力。要明白学习音乐其实就是一种追求美的过程。
后 记
–
上面这篇采访文章刊发于2010年4月23日的《新西兰联合报》。
–
因为同王健先生有过面对面的采访,后来对有关他的演出和采访都会格外留意。王健近年接受中国作家许知远的那次采访比较有意思,他在采访中对自己和马友友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
–
王健说,“马友友的音乐非常乐观,向上,很阳光,风趣,典雅,有格调,是绅士型的。”
–
说起自己的音乐时,王健说自己是“乡村型”,“令人揪心的东西比较多”。
–
知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在演出
–
这个比较其实相当有寓意,两位同为华裔的世界级名大提琴家,他们的身世、背景大不相同,一个童年时从巴黎到美国,一个少年时从上海到美国。他们的经历和对对艺术的思考、人生的思考都体现在他们的音乐里。
–
王健说过这样一句话说:“音乐是灵魂的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