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缅怀袁隆平:各种声音

5月22日,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因病过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华人世界无数人缅怀他,媒体对他的各种赞誉不绝于耳。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认为对袁老先生的赞誉了过头,有“造神”之嫌。

如何看待对袁老以及对他的缅怀,看看毛传媒读者任之、大卫王和“半个鼠标”几位如何说。- 编辑



非主流声音

作者:任 之


袁老誉满天下,昨天(22日)突然离世,大家都在缅怀追思,这个是主流。在主流之外,还有一些不同声音。据我观察到的,这些不同声音主要有五个方面:

1、夸大了杂交稻的作用。最典型的一句话是“养活了中国人”。中国粮食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三样,水稻产量大约占了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水稻中,杂交稻占了大概一半,也就是粮食产量的大约15%,而中国的杂交稻有上千个品种,大范围应用的有几十个,袁老的杂交稻只是其中之一,播种面积并不是最大,还有其它几个更受农民欢迎的品种。突出宣传杂交稻,小麦、玉米就不高兴。难道只有稻谷有贡献,玉米、小麦就没贡献?它们一定对杂交稻充满羡慕和嫉妒。


2、夸大了种子的作用。种子好当然能够提高粮食产量,但仅靠种子好远远不够,还需要灌溉、化肥、耕管收的效率等多种因素的配合,还有人力不可控的天气因素等。


如果一定要发掘出过去几十年中国粮食增产的原因,第一个功臣是小岗村的农民创造出的包产到户政策,提高了耕管收的效率,全国粮食大幅增加。第二个是化肥的大范围应用。种子的作用勉强能排在第三。


3、对转基因水稻的态度。2008年之前袁老反对转基因,被公知们拥护,被学术界批评。2008年之后袁老支持并带领团队参与转基因研究,又被反对转基因的人批评、被学术界拥护。


4、重视产量,不重视品质。农民为啥不种袁老的杂交稻?因为他的杂交稻不好吃,卖不出好价钱。以前粮食不够的年代,大家需要的是吃饱,所以提高产量很关键。现在吃饱不是问题,大家要求的是吃好,好不好吃很关键。凡是不能适应这个变化的品种,不论稻、肉、油、果,不被大家欢迎。众所周知,袁老一生都在致力于提高产量。


5、淡化了前辈的工作成绩。“某某之父”之类的评价,一般是指开山祖师爷,做出了前无古人的成绩。比如鲁班之于木器制作,仓颉之于汉字,利玛窦之于汉语拼音,王永民之于五笔字型。


中国杂交稻的开山祖师爷是丁颖,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职于广东大学(现在的中山大学)农学院。早在1926年,丁颖就开始进行野生水稻的杂交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他的代表成果是在1936年用印度野生稻和广东栽培稻“早银占”杂交而成的“千粒穗”品种。


客观地说,袁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打拼了一辈子,做出了成绩,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至于一些媒体的过誉赞扬、评价,恐怕不是他想要,但又无力阻拦。他只是很幸运被选中成为一个被广为宣传的知识分子,如同陈景润那样。中国有无数类似袁老这样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科研事业就是靠着这些人在推进,而不是靠着某一个人。

袁老的工作成绩当然很优秀,但和前辈水稻科学家丁颖相比,理论上没有超越,是延续了丁颖的研究方向。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丁颖的经历和成就。


这就好比张小龙提议搞微信,并带领团队搞出了微信,很牛。张小龙退休了,接手的微信团队新领导,领着团队推出了几个升级版本的微信,很受大家欢迎。于是把新领导称为“微信之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袁老离世当然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但大可不必因为袁老的离去而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科研事业。要相信袁老走了,还会有无数的后人接替他的工作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致敬袁老。

袁老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关于他的不同声音,细究起来,除了他对转基因的态度问题,是他个人的思想认识,他自己承担。其他一些不同声音,实际上和他本人无关,而是传统的宣传积习,无视实际情况的拔高,不顾历史实际的赞誉。


袁老和其他几个同级别“国士”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1,不带货。袁老从来不向大家推销产品。以他的名望、地位、影响力和号召力,只要他愿意替某个产品带货,一定能成为卖断的网红产品,取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袁老从不带货。相比之下,某国士去年为某产品带货,浪费了难以估量的社会资源。袁老不带货就显得尤其可贵。


2,有人情味,重视人伦道德。袁老孝敬父母,爱宠孩子,把父母、子女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其中两个孩子都被安排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相比之下,某国士三十年对父母不管不问,不回家探视,不写信问候,和父母失联三十年。袁老孝敬父母、爱宠孩子的特点就显得特别有人情味,值得尊敬。


袁隆平先生(1930-2021)

   对袁老的纪念是合适的

作者:半个鼠标

我对袁老的科研精神非常敬佩,他对他所研究的学科的贡献肯定是有的,至于其重要程度,当然可以有许多不同见解,但是把对他的赞誉说成是在造”科学家神”,我觉得是个奇怪的说法。


科学家中从来没有神,牛顿、爱因斯坦都没有被看作神,当年爱因斯坦名声最盛之时,泡利也当面骂他想法太蠢。我没看到说袁老是杂交水稻之神的,所以顶多有一个”造父”运动吧。只有把自己叫成”宇宙主佛”或者”万万岁”之类的,那才是当代的造神运动。

关于袁老贡献到底有多大,这两天我看了一些各方文章,文中数据出入很大,也难以辨别来源。不过我注意到,2006年袁老获邀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项荣誉完全是美国科学院自主邀请的,其决定一向慎重,与别国推荐与否无关。

至今,中国两院院士约两千名左右,仅二十余人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所以我倾向于相信美国科学院是经过认真考察,掌握了袁老的贡献对世界确有重大意义的证据。

倒是中国科学院对于袁老工作的意义,看法可能分歧较大。风闻91年中科院增选院士时,袁老也申请了,但被中科院某大老认为学术水平不够而落选。他作为文革后第一项国家科技特等奖获得者而落选此次增选,好象是引起了一些争议,也促使一些老院士再次呼吁设立中国工程院。几年后中国工程院成立,袁老成为首批院士之一。到本世纪后,某大老去世,加上袁老成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此后声誉才不可遏止地涨了起来。

另外要指出的是,不少人说越南大米产量高,但越南大米产量高的原因之一是与其地理位置有关,那里的稻田可以一年三季,而湖南湖北的稻田最多一年两季。

今天才看到,原来袁老的父亲是民国时东南大学的,曾任民国上将孙连仲的秘书,袁老的母亲则是教会学校毕业,她曾在袁老年轻时对他说”上帝会给你的并不多”,所以他才立志说”那我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唯有如此的恒心毅力,才能在穷乡僻壤的农田为证实一个曾被学术界嘲笑的思路一守几十年。

袁隆平母亲怀抱着他(左)

若无袁隆平提出和实现的”三系法”育种技术,后来更为有效的”两系法”也不知何时才能出现;就连两系法的发现者谢华安院士都公开称袁老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所以,我觉得对袁老的纪念是合适的。

袁隆平论文手稿

为何没有感怀诗情

作者: 大卫王

几天来袁院士高龄去世引发感怀潮,有人问你为何不写诗联感怀下?说实话 ,没感怀没诗情,缘何?

1、袁氏的成就有争议;2,袁氏是央媒大肆吹捧的人物;3、袁氏的杂交稻成就和众多农产品小麦玉米大豆研发是一样的成就,而袁的产品只是有幸被国家领导人看重推广而已。4、袁院士获得了政治经济各种优厚的待遇,这待遇可以说当之无愧,和普通人有天壤之别,这恰是无感怀的理由,所出有所得,值;5、袁氏利益获得巨大,股票上市圈钱。6、袁氏成就并无改变中国是超级进口粮食的大户,仅稻米也需进口。

因此,拔高和造神是不可取的。

袁院士有成就有获得有利益有享受,高龄去世,老有所得,足已。


Julia Cheong 点 评:名成利就,在中國已經是幸運兒啦!

吉米点评: 对于踏踏实实为人类做好事的人,我们都应该赞扬!对那些欺世盗名者则应该大加鞭挞!这就叫善恶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