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泽时评】牵动大局的柯文哲,且看他理性占上风还是激情占上风

作者: 恩

这在史上是第一次,选举走到了要登记的最后期限,距离投票还有最后53天,选举过程几乎没有政见的呈现,甚至,全岛没有一个人知道最后谁会参选。

如果是不能左右局势的纠结,比如郭台铭最后是否会参选,他会和谁合作,在这个大局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是,现在牵动大局的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人的自身分裂的战争,他就是柯文哲。

柯文哲

按照11月15日马朱柯侯四人达成的协议,柯文哲签下协议时,视同放弃,做好了准备担任侯友宜副手的准备。如果因此而形成蓝白合,侯柯搭档对阵民进党赖萧配,按照当时的局势,侯柯配是有优势的,也就是说,侯柯配取胜的几率更大。

因为这份协议对于蓝营(以及国民党)相当有利,所以蓝营兴奋了三天。到了17日晚,马英九、朱立伦和柯文哲三方派出的民调专家开会,由于对于民调的解读产生歧义,经过五个半小时的讨论,协商破局,蓝白合进入加护病房。按照当时的局势,蓝白不合,基本可以笃定赖萧配可以胜出。

由于台湾选举的结果还会牵动两岸的局势,甚至牵动中美关系,如今似乎取决于一个人的一念之间,很难说这是一个吊诡的情况,还是柯文哲个人的人生巅峰。

其实在11月14日晚,大部分的人都对蓝白合在第二天的会谈不抱有期望,因为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多次接触也没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是有一方做出巨大让步,最后一次碰面也不会谈出个所以然。

侯友宜与柯文哲(右)

然而到了11月15日,风云突变,跌破大多数人眼镜的是四人宣布达成六点协议。这给蓝白合带来了第一个高潮,绿营震惊,蓝营狂喜,白营落泪。由于缺乏证据,暂时排除外力干涉带来的影响,我们权且相信柯文哲做出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可以说“理性的柯文哲占了上风”。

为什么说柯文哲做出了一个理性判断呢?蓝白合之所以一拖再拖,首先在于蓝白在理念上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不妨做个比喻,民众党的支持者年轻人居多,另一部分则是蓝营原本的支持者,对于年轻人来说,柯文哲如果是革命党的话,那么他们原本可以支持的民进党就像是北洋政府,而更加历史悠久的国民党则像是前清。

为了推翻北洋政府,靠自己才是正道,哪怕一时的失败,怎么可能去和前清合作完成这件事呢?这是年轻支持者的普遍认知。但是如何借助支持者实现民众党的利益极大化,这是理性的柯文哲最在意的事情。至于一些亲人和核心幕僚,则又有自己的各自立场和利益判断,但是也会对柯文哲产生相当的影响。

那么如何实现民众党的利益极大化呢?这要放到15日柯文哲面临的局势来看,如果柯文哲及时拉开了和侯友宜的民调差距,那么就不排除他通过弃保实现独立参选并获得胜选的可能。问题在于,经过了长期的努力,侯友宜和柯文哲都没有实现在民调上甩开对手,并且没有实质上拉近和赖清德的距离。

在基本确定国民党不可能实质让出正职(宪政体制上行政资源的分配权)的最后关头,柯文哲必须考虑的问题是,蓝白不合下,民进党有很大可能全面执政,不仅赢得大选,而且“立法机构”选举席次过半。如此一来,民众党将举步维艰,首先是预期中8席民代无法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其次也失去获得行政资源的可能性。

反过来,柯文哲为侯友宜担任副职,最好的结果是赢得大选,这样不分区不仅8席民代能发挥关键少数作用,还能获得大约6席部长的职位以及其他1000个左右的行政职位的分配权(这要看他们的合作方案落实),以柯文哲目前的人力资源,完全不能满足这些职位,所以有空间借此吸收部分蓝绿的政治或专业人士投靠民众党,壮大民众党之余,还可以借此为2026年九合一选举储备人才。

最差的结果,侯柯配“意外”输掉了选举,但“立法机构”选举席次三党不过半,这样起码民众党的民代还是可以扮演关键少数的角色,不至于在未来的四年濒于泡沫化。

但是,柯文哲的想法私下说服核心幕僚相对容易,但是这些计算不方便,也不容易拿来说服因为理念而支持他的年轻人。所以在15号签下六项协议后,他遭受了来自支持者很强烈的反弹。柯粉是柯文哲从政的社会基础,也是他的政治实力,如果因为蓝白合导致柯粉大量流失,也是柯文哲难以承受的结果。

因此,一个“激情的柯文哲”与“理性的柯文哲”开始交战,不计后果的坚持建党的理念还是务实地考虑政治利益的妥协,是坚持走一条非蓝非绿的新路线还是以下架民进党以满足多数民众的期待,是照顾支持者的期待还是优先自己和政党的政治安排,对于柯文哲来说,都是不得不选择的问题。

15号到17号,柯文哲已经在一定程度地后悔和动摇了。然后就出现了17号晚上民调专家协商产生的争议,而这些争议至今很多人也不理解,理解的人也没有把问题说清楚。这里试着做一个有限的还原和分析。

很多人都说,15号的六点协议太过含糊,不该是一份政党之间的合作协议该有的样子。这个说的没错,但是这是有原因的,这一份其实不过是双方的一份备忘录,虽然国民党和民众党双方都对自己原本的立场做出了退让,为何大家普遍认为是柯文哲单方面让了很多呢?

简单说,国民党所有的让步都基于自己会赢(侯柯配)前提下的规则上的让步,而柯文哲做出的让步则有实质意义,几乎等于是拱手让出了蓝白合中的正职。基于这种占便宜的合作,以柯文哲事实上准备退让为前提,国民党及其民调专家代表做出了一系列的误判,导致了目前的蓝白合困局。

要知道,蓝白合不是简单的一次性选举合作,是如果赢得选举,要在未来四年组成两党的联合政府,如何彼此尊重,如何顺利沟通,如何取得互信,都是深入合作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柯文哲做出第一波重要退让后,国民党见猎心喜,没有展现出长期合作该有的诚意和尊重,把纠结中的柯文哲推向了他的另一面。

我们先来看看11月17日专家协商发生了什么事?

国民党代表的主张:

1.1根据六点协议,国民党民调专家代表提供了九份民调。

1.2国民党的民调专家代表提前做好了每份民调的计算方式和结果。

1.3计算方式是A(对比式)方式,直接用侯柯配对比柯侯配的支持度。

1.4对于统计误差采取的统计学计算方式,也就是每份民调附带的统计误差,以原点上下浮动该数值。

根据国民党代表的计算方式,九份民调应该是侯柯配全部在统计误差内,按照约定,是9:0

柯文哲代表的意见:

2.1排除其中的三份民调,认为各有不适合纳入的原因。

2.2在剩余的六份民调中,采用了B(互比式)方式,用柯侯与赖萧作对比,得出差额甲,再用侯柯与赖萧作对比,得出差额乙,最后用甲-乙=丙(最后用来做互比的差额的差额)。

2.3代表获得柯文哲的授权是让三点,所以直接用3个百分点去衡量丙,来计算输赢。

根据柯文哲代表的计算方式,六分民调统计的结果为3:3

国民党代表对柯文哲代表的妥协(我个人判断这是因为他们无论如何最后都是会赢,且柯文哲如15日没有改变心意):

3.1同意搁置三份有争议的民调(首先因为是共识决,其次因为后面还有多道防线)。

3.2同意按照B(互比式)方式去统计最后的结果。

按照这个退让,但是根据统计误差来计算,国民党代表得出侯柯配5:1的结论。

因此双方的主要分歧变成了两个计算方式的区别,一个是C“统计误差”(国民党的主张),一个是D“直让3%”(柯文哲的主张)。

如果知道彼此对统计误差的认知有这么大的差异,我猜国民党代表会在A(对比式)问题上加以坚持,因为,在对比式下,双方的差距明显减少,B(互比式)一正一反,几乎是双倍了彼此的差距。在A(对比式)方式下,即便按照柯文哲主张的D“直让3%”,那统计的结果也应该是侯柯配4:2胜出。

(参考图)

其实这个争论的本质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国民党代表收到的讯息应该是走过场,大家审视一下民调数据,然后宣布侯柯配达成,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即便最后3:3的结果,那本来也应该是继续讨论如何处理才对。

无论是看到民调数据后态度转变,还是因为支持者反弹导致心态变化,亦或者其他外力因素的介入,总之从“好啦好啦”怎么都好说的15日参加协商的柯文哲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寸土必争的柯文哲。相应的,国民党却没有做出及时的研判和因应,这体现了国民党在蓝白合有相当程度“骗婚”的嫌疑。

距离蓝白合最后必须作出决定,所剩的时间不超过两天,如果时间停留在15日,大家会觉得蓝白合是一个意外的结果,会觉得有极大的概率走下去。几天过后,由于两个柯文哲战争,蓝白合不仅看起来举步维艰,而且也看起来勉强在一起也很难走下去。

首先是柯文哲在处理此事上体现出来的问题:

缺乏定见,容易受到家人、幕僚乃至支持者的影响,不擅长谈判,缺乏担当。对于幕僚,对于和他打交道的人,都存在很强的不可预测性。这些问题都妨碍他作为一个候选人的适任性,但是考虑到美国的川普,阿根廷的“川普”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都能当选,这或许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柯文哲面临的危机是放弃合作以后,在选举中会不会遭遇弃保,并因为缺乏资源在未来被蓝绿两党夹杀而边缘化、泡沫化。

其次是国民党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出来的问题:

还是没有从前现代社会组织走进现代社会,解决问题喜欢用协调而不是公平公开的规则竞争,这导致了短短一年内,郭和柯两个竞争对手毁约,却也不被社会所诟病。对于联合政府没有真诚的安排和意愿,属于不得不的资源汲取,这也激活了另一个“激情的柯文哲”。

国民党面临的危机是,传统的蓝营支持者在蓝白合的问题上已经不在乎国民党的利益,一旦在未来选举中被沦为第三,不排除更大规模的跳船潮。

事态演变到今天,再去判断蓝白会不会合,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以确定的是,蓝白两方推出的参选人都不是那么的适任,蓝白合缺乏坚实的基础,就算发生什么再次的转机,能否走完最后这五十天都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