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王】为何网飞版《三体》批斗会现场的标语都贴错了
|作者:(奥克兰)大卫王
【编辑前言】中国作家刘慈欣于2006年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并于2008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小说大获成功,自2008年中文版出版以来已售出数百万册,之后还出版了英译本,据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是粉丝之一。英译本还获得雨果奖最佳科幻小说奖,1963年出生的刘慈欣成为首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亚洲作家。
Netflix 看上了《三体》,将这部中国作家的小说改为剧集,由《权力的游戏》主创们搬上银幕。
Netflix 版的《三体》第一集就很令观众震撼,开场就是1966年北京清华大学搞批斗大会,将被批斗的科学家当场活活打死。
批斗大会的标语也引发了观众们的兴趣。有网友认为标语有误,一树山网友说:”标语都贴错了,横幅更是驴唇不对马嘴。网飞为什么不找几个亲历过文革批斗大会的人咨询一下?“
前新西兰华人作协会长大卫王先生专门就此发表了一篇评论。
为何网飞版《三体》批斗会现场的标语都贴错了
作者: 大卫王
文革十年,口号连天,这些口号和当时动荡变局密切关联,因此一看口号就知其背景时间。
比如《三体》展现的清华大学批斗会现场,这“打到社会帝国主义“的口号指向就很单一,它指的就是前苏联,因此,前边必须有”苏联“二字才完整。
而这个口号是中苏69年爆发珍宝岛战役之后才有的。此前苏联是修正主义,即马列叛徒,中苏开打后有了侵犯才有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名号。
而”整党建党,吐故纳新“是1969年中共九大之后提出的政治口号。此前中国共产党是执行所谓的刘邓路线、所谓封资修路线,干部是要被群众革命打倒的,他们是台上批斗大会的被批斗对象。
因此,中共九大是文革分水岭,之前的初期是批斗期,是大串联、大批判、大字报满天飞的阶段,是推倒、砸烂、拉下马的阶段,打砸抢烧等暴行基本集中发生在1967和1968这两年。在红卫兵组织革命串联后,大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抓批、被夺权、被批斗,被肆意凌辱,被打死打残的领导干部和各个行业的权威人士随处可见。此时各地造反派山头林立,武斗频发,全国呈现一片无法无天的混乱状态。
毛泽东当时见全国如一片乱麻,按压不住,于是调动军队支左,实则支持一派打击一派。得胜的一派再搞大联合,逐渐各地成立了各级革委会,并推举出以红卫兵帮派头目的九大代表。九大召开后,才有图中整党建党、吐故纳新一说。其图右的”团结胜利“一词也是这时期的政治口号。
因此,这些口号诞生时,各种走资派都被无数次凌辱批斗后并关进牛棚,基本都被劳动改造了。
这时再抓的都是毛所谓遗漏的5%,各种反革命分子,他们不用批斗直接关进所谓学习班审问,实际就是各单位私设的监狱。那里不搞批判会,直接打,天天写自己和别人的揭发材料,不好好写接着打,直到打残打死。那里管理者都是红卫兵中的心狠手辣者,整的都是自己的对立面,一句话:整得打的都是此前的革命造反派。
1970年前的文革,全国除农民外,各级单位大部分处于停产、停课、闹革命阶段。
1970年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把那些城市无处安置的无法就业的红卫兵赶到农村,批林批孔、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运动此起彼伏,这时的标语口号和前期又大不相同。
因此,网飞版《三体》中清华大学1966年批斗会现场的标语不应该是剧中所展示的那些,而应该是”打倒”或”油炸“某某某;而且,当时大会标语应该全是白纸黑字(字是排笔板、刷黑体行书),被批斗的名字要倒写,还要打上大红叉。
红纸在当时则是毛语录专用颜色纸。
历史是面镜子。如果以后天安门能建文革纪念馆,如果中国历史博物馆能专辟中共文革文件展示馆,那中国还有救。否则,文革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民族悲剧难免不会重演。
William
看到“修正主义”这四个字,我总觉得老毛用错词了,他创造这个词,是用来指责赫鲁晓夫搞的那套东西偏离了马列主义的正统。然而,“修正”不是贬义词,它是中性词或褒义词;从字面理解,那是在夸赞赫鲁晓夫,斯大林搞的那套东西偏离了马列主义的正统,赫鲁晓夫拨乱反正,让国家政策又回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道路上,这才叫修正嘛,可这完全不是老毛的本意啊。
老毛的语文水平是一流的,可以从他讲话和诗词中看出来,可是他也有表现不佳的时候。
大卫王
老毛的修正主义从字面看似乎只是一种纠正意思,但实际上它的杀伤力惊人。它当初出笼时只是斯大林死后毛觊觎亚洲领袖和赫鲁晓夫论战时的用词,但文革中直接将这顶帽子扣在刘少奇头上,这就彻底压死了刘以及刘的支持着和当时行使管理权的各级干部。
因此毛就充分利用了这句是似而非的名词打倒了所有他认为和他不一心的人,为他权倾天下铺平道路。
这样看,“修正主义”实际只是一个毛为整人发明的说头,实际效果看,它比“莫须有”可厉害多了。
由此来看,文革是集文字狱大成的时代,是用文字杀人于无形的年代,这字词背后的杀气腾腾,才是当时令人恐怖的力量。
小Fish
在现实场景上做真实,反倒能凸显科幻的意义。
里查德
“越是这么滑稽的布景,越能反衬当时中国社会的癫狂,是一种暗示也说不定;另种可能是剧组里华裔演员和导演没有文革经历,编剧也不一定看得懂中文。”
飞雪
美国华裔教授中有非常好的文革史专家,比如宋永毅教授。拍片的也不去问一下人家。
车车
这有点像埃及人对好莱坞的《木乃伊》三部曲细节的各种诟病,但是我觉得这些细节的谬误不足以影响对文革的批判。国人对文革的反思甚至都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从这个角度说,奈飞的文革场景起码让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人可以对那个荒唐的年代有个不算离谱的认知。